最新调查:58%大学生想成为职业精英,只有15%想成为科学家 |
发布时间:2024-05-25 00:43:02 | 浏览次数: |
最新调查:58%大学生想成为职业精英,只有15%想成为科学家 湖南医科大学临床学院的大学生正在拍摄个性化照片,纪念自己的校园时光。 “你长大后想做什么?” “我想成为一名科学家。” 这样的对话经常发生。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似乎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不再想成为科学家。 不久前,中国人民大学统计学院发布《大学生使命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58%的大学生希望成为职业精英,而只有15%的人希望成为自己专业领域的一流专家。 据了解,在全国高校统计平台建设联盟的帮助下,中国人民大学统计学院联合四川师范大学、云南财经大学等全国18个城市的19所高校,构建基于大学生使命责任、社会心态和三大政策评价的统计平台。 研究通过对各学校所在地的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最终获得有效样本6050份。 为保证样本的科学性,本次调查的抽样方案设计遵循随机抽样的原则,兼顾地理位置的代表性、学校的层次分布以及科学性、便利性的原则。 经测算,本次调查中每份问卷的信度大多在0.7左右,最高可达0.89。 近年来,很多人争论“年轻人不想当科学家”。 有人说,现在的大学生“太物质化了,只想尽快进入社会赚钱”。 有人说,大学生不再想从事学术,国家的未来“令人担忧”。 还有人说现在的大学生思维太活跃了。 ,越来越不安…… 难道这些大学生真的不想当科学家吗? 这是“好事”还是“坏事”? 调查显示:“职场精英”远比“一流专家”更具吸引力 每个大学生在毕业前都会做这道选择题。 有的人选择走出校园进入职场,有的人选择继续学业之路。 过去,“搞科研”是大学生尤其是尖子生的首选发展方向。 然而,今天的大学生常常做出不同的选择。 《报告》统计结果显示,58%的大学生希望成为职业精英,15%的人希望成为专业领域的一流专家。 就所有专业而言,大学生希望成为职业精英的比例是最高的,而大学生希望成为专业领域一流专家的比例却远低于此。 理工科专业的大学生想成为一流专家的比例高于人文社会科学专业的大学生。 此外,本科生、专业硕士和学术硕士之间的专业使命分布基本相同,而博士生则与其他大学生有较大差异。 博士生想成为一流专家的比例远高于其他大学生。 同一学历学生的专业使命责任分布基本相同,而不同学历学生的专业使命责任差异较大。 学历越高,学生就越希望成为专业领域的一流专家。 去年,中国科研团队完成的“非线性地震模拟”荣获高性能计算应用领域国际最高奖项“戈登·贝尔”奖。 这成为轰动国内科学界的一件大事。 获奖者为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博士生何从辉。 他是该论文通讯作者中唯一的90后。 取得这一耀眼的学业成就后,何从辉告诉记者,未来他打算步入职场。 “在计算机领域,尤其是人工智能领域,业界已经逐渐追赶甚至倒逼学术界,很多知名教授也从大学来到大公司,这是因为大公司具备人工智能能力。所需的大量数据和丰富的场景是学术界所缺乏的。此外,在行业中做出实用的产品,看看它们如何改善社会和人类生活,会给我带来更大的成就感。” 何从辉说道。 对于调查结果,何从辉认为,这个数据更符合实际情况。 “在IT行业,差异更大,因为更多的本科生选择直接工作。” 与何从辉相反的是,直接博士崔益新。 北京大学地质专业的学生,是一名即将踏上科研道路的理工科大学生。 他告诉记者,个人就业需要考虑兴趣、特长、薪资、地域等因素。 学术地位可以在这些方面找到。 给博士生更大的发挥空间,是更合适、更理想的工作选择。 “因为我攻读理学博士学位,博士的培养和就业方向主要以学术研究为主,国家对科研的投入逐年增加,对学术人才的需求还没有得到满足,所以供应和需求都很好。” 崔宜欣说道。 是什么影响了大学生科研路径的选择? 如果说大学生的选择发生了变化是不争的事实,那么是什么因素导致了他们的这种倾向呢? 多位大学老师表示,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生的视野越来越广,个人价值选择也变得多元化。 社会企业的高薪、多样化的工作模式、灵活的工作环境也非常有吸引力。 值得注意的是,《报告》显示,当家庭收入达到100万元以上时,该群体大学生希望成为一流专家的比例远高于其他收入水平的大学生。 大学生家庭收入越高,其职业使命感越强。 对于家庭出身对大学生未来发展的影响,中国科学院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刘西林表示,“我们这一代人年轻的时候,中国很穷,我们想走出山村,有知识,所以我们都想成为知识分子。现在,家庭收入高的孩子,吃穿不愁,他们选择科学道路更多的是一种精神追求。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关系学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博士生丁和告诉记者,他相信,无论是专业领域的顶尖学术人才,还是职场精英,都会为社会做出重要贡献。 丁和表示,在选择职业方向时,他不仅考虑兴趣和性格,还考虑家庭经济因素。 “我的家庭条件不是很好,随着父母年龄的增长,想要承担更多的家庭责任,通过在职场上的奉献,一些实际问题可能会在短时间内得到解决。” “但我的大部分博士生还是想成为自己专业领域的一流人才。” 丁赫说道。 在何从辉看来,相比于家庭背景,五年的博士经历对他未来发展道路的选择影响更大。 “过去五年,我在课题组做了不同的尝试,包括做学生作业、发表论文或者做项目。最终我觉得工业领域更适合我,项目也更有趣。” ” 何从辉说,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经历。 选择的时候,有的会考虑自己的兴趣,有的会考虑未来工作的强度,比如比较灵活的科研时间,有的会考虑薪资,比如计算机相关专业。 在工业领域,薪资将是科研人员的几倍甚至十倍。 几次。 此外,《报告》显示,男大学生希望成为一流专家的比例较高,而男大学生希望成为职业精英的比例略低于女大学生。 对此,崔益新表示,理科博士中,男生还是多于女生,所以绝对数量上男生肯定有优势。 “就个人选择学术工作的概率而言,我认为男生和女生没有太大区别,也没有性别门槛。至于后续学业发展是否顺利,就看个人了。”投资或者家庭与工作的平衡,女性研究者可能对家庭的投入相对较多。” 不想当科学家的大学生也是好大学生 近年来,不少教育界人士担心,优秀学生流失到“赚钱专业”,做科研的人越来越少。 不久前,中国科学院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丁仲礼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我们不争夺第一学者,因为第一学者会肯定是学管理、金融等专业的,我们只招有兴趣成为科学家的孩子。” 一时间,立志成为科学家的孩子们成了“稀有动物”。 然而,“顶级专家”和“职业精英”真的是对立的吗? 进入职场是否被视为“二等理想”? 对此,何聪慧表示:“我对职业精英和领域专家之间的分界线不是很清楚,我认为两者可以形成递进关系,甚至重叠。” 在崔益新看来,学术研究不仅需要扎实的专业背景,当然,它也是一项综合性的职场工作,归根结底是对一个人综合素质的考验。 无论是在学术上还是在职场上,都能实现个人价值,服务社会。 对此,南开大学原校长龚克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相当一部分真正优秀的学生一定会选择当科学家,高分的学生确实会选择理财,但在我看来,真正理想的学生肯定会有很多人选择做科研。” 龚克表示,社会需求是多种多样的,所以我们不能要求所有优秀的学生都去做科研。 社会各行各业都需要优秀的学生。 确实,当代大学生对于未来有更多自己的想法。 《申请人》近日发布的《倾听大学生——2017年大学生学业发展与校园生活调查报告》显示,当代大学生的人生规划普遍更加自由、无拘无束。 超过60%的大学生认为人生目标是能够自由地追求自己的爱好。 超过一半的大学生表示,找到一个有爱心的伴侣、获得财务自由和环游世界是人生的重要目标。 这份报告还显示,超过80%的大学生表示,学习知识、提高自身素质是大学四年最重要的目标。 近一半的大学生认为大学是继续深造的跳板,希望通过四年的本科学习为今后继续深造做好准备。 道路。 北京体育大学体育人文社会学专业三年级研究生陆涛表示,自己做事处于一种“喜欢第一”的状态。 “我觉得科研和其他工作是有区别的,你必须喜欢它才能成功。我刚读硕士的时候,我想成为‘一流的专家’,现在我已经快要成为一名‘一流的专家’了。”硕士读完了,生活压力越来越大,我想我可能很快就要选择进入职场了。” 中国人民大学统计学院院长赵燕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国家要做大做强,顶尖专家是最重要的。 这样的数据反映了当前的社会现状,但并不意味着未来没有人成为科学家。 “数据反映了一个整体情况。通过调查可以得出,职业精英越来越受到大学生的关注。我认为学生有自己的判断,不会盲目选择。比如,有些人有兴趣成为‘一流的专家',但自我意识的能力是有限的。” 赵雁云说道。 赵艳云说:“从宏观层面看,社会中‘职业精英’的数量和比例比‘一流专家’要高得多、更大。科学家只是专业群体中的一小部分。15%如果与整个大学生人口相比,绝对数量还是相当大的。” |
上一篇:早上好工作场所积极报价 下一篇:光华公开课:职场高效办公的Office快速入门--Excel(通用版) |